close


看到首圖這張照片大家的感想是什麼??這不是明信片唷,這不是合成圖唷,
這是阿咩我親眼在西芳寺所見的場景,當場看到只能讚不絕口,也沒拿什麼高檔大砲相機,也沒調光圈還是濃淡,拍出來就醬
對於這片渾然天成的自然美景,我們只能靜默




西芳寺是正式名稱,但其實比較為人所知的叫做「苔寺」,名字的來源就是這裡面的庭園據說養了一百二十種苔蘚
西芳寺的地理交通不算非常方便,但因為名氣夠響,還是有公車和阪急嵐山線可以到達
因為距離京都市區有一段距離,很多旅遊書上都沒有提到它,在這裡歸納一下交通方式給大家參考
公車--從京都市區坐73號和83號可以到達,這兩班也都有經過嵐山,在渡月橋旁上車,苔寺是終點站
阪急--先坐阪急京都線到桂,再轉嵐山線坐一站到上桂下車,接下來大概要走十五分鐘 
 

兩種交通工具的班次都沒有很多,一小時可能一班到兩班,建議先查好時間表 
照片裡的大門平常是不會開放的,那天我帶著阿木心滿意足地準備離開,最後想讓她站在鐵門前,為她拍張紀念照
寺方人員在門口送行看到此景,可能覺得我孝感動天(吧),竟然把鐵門打開,讓我毫無阻礙地拍到大門全貌,阿木卯死了  



 
西芳寺的參觀方式非常特別,屬於「明信片申請」,這是從1977年開始的規矩
想參觀的人必須至少在七天以前寄出附回郵的明信片申請入園,然後寺方回信蓋上確認時間與人數
到時候務必要憑這張明信片進入,真的會有人員在門口檢查才能放行,同時必須繳交一人3000圓的拜觀費
跟京都市區任一間寺廟比起來實在是昂貴無比,一般說來都在500~600圓左右 
這樣繁瑣的程序,我私自推測可能是為了保存珍貴的苔蘚庭園,以及保有禪宗的深邃靜謐
畢竟一個願意大費周章只求能入園一看的,應該也是個惜物之人吧 
 
 
阿咩我的入場券是由兩位熱心朋友促成,三月初時本來是請託俊男學長去日本出差時為我買日本明信片和郵票
他一聽我是想申請拜觀,覺得等他出差回來再寄信怕耽誤時間,於是介紹在日工作的林學長給我
林學長爽快答應,還順道連平安神宮夜櫻音樂會的票都一起處理了
四月初時俊男學長再出差日本時親自去拿,就這樣珍貴的西芳寺入園許可這樣來到我的手上
若沒有他們兩個的幫忙,實在沒有辦法這麼輕易地接近這間神秘的寺廟呀,大家也沒照片可以看惹~  
 

  


這是我與珍貴友情贊助的明信片合影,還好有先拍了一張,因為一進去西來堂準備抄經時,這張明信片就被收走了 @@
感謝林學長不但幫我申請,還先幫我拍照留念了,不然大家都不知道往復明信片長怎樣
當天天氣不算太好,陰陰的,讓我有點煩惱,畢竟苔蘚的綠就是要靠光影的輝映
不過既然來了,還是要欣賞個痛快,所以趕快進去抄心經


  
 
 

去之前我就知道西芳寺的規定是必須用毛筆抄寫心經一遍才能入園參觀,寫毛筆對我來說很簡單,但怕對阿木不容易
事先我還買了黑色水性筆,想說讓阿木拿水性筆冒充毛筆抄寫
外面的位置是給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坐的,而且直接準備的就是黑色簽字筆
但是我和阿木被叫進去跪坐在大殿裡抄寫,那就真的是硯台跟毛筆伺候,還得自己先磨墨才能夠開始寫
裡面不能拍照,只能描述給大家聽,大概一點整時就有日本的和尚來帶領大家一起念誦心經
日文版的聽起來跟中文版也滿像的,整個場面非常莊嚴,我覺得日文版的念經感更勝中文,很有嗡嗡作響的Fu
其實漢字對我們台灣人來說都非常容易,我是寫最快的,畢竟我練過兩三年書法不是騙人的
很多日本人描的烏烏鴉的,還不如歪狗人寫得好看



我是第一個出來的,想要搶先大家先進入庭園,拍些沒有閒雜人等的庭園
但我後來發現這舉動滿多餘的,因為人數控管得滿嚴格的,像那天下午,我估計總觀光客就不超過五十人
散在偌大的庭院裡,只要稍微禮讓一下,都不會拍到其他人 
 
 

回到西芳寺的歷史吧,最早名為「西方寺」,被認為是建在奈良時代(大概西元七至八世紀)
但讓它開始聲名大噪的是庭園設計師,也是室町時代非常有名的禪宗高僧--夢窗疏石
夢窗疏石非常受到幕府足利尊氏的敬重,出面邀請他幫忙重新設計庭院,夢窗接手後將寺名改為「西芳」
取自於達摩的詩句:「祖師西來」「五葉聯芳」  

  
 


如今的西芳寺庭院當然不是當初夢窗疏石的原貌了,經過戰火與洪水摧殘,只有精神還保留著
所謂兩段式庭園--下段是池,池上有橋,池水平靜,花草鮮美,代表的是極樂世界
然而越往上走,路途陡峭狹窄,樹木高聳,不見陽光,還有湍急水流聲,彷彿行經死亡之路
到了最高點後,再往下看,眼界又會豁然開朗,以上是取自於「品京都」的解釋
去之前沒仔細想過,只想自己去體會,等回來的時候再看了一遍,忍不住笑了出來

  
 
 


身為第一個走出抄經點的我,在無意識間選擇了一條跟大家完全相反的路線
從一開始,我就直接往上走,然後邊走邊拍邊覺得奇怪,怎麼沒有半個人跟上我

 

看這一堆石塊和樹木,我實在不懂到底苔在哪裡,我整個失望透頂


  
 

並不是說醜,只是不明白,這跟我想像的苔寺差太遠了


  
 

沒有人煙的山徑,只有我踽踽獨行(喔,還有陪著我拍照的阿木),連猴子都覺得我實在沒什麼,跑出來晃呀晃的


  
 
 
 
 
 
 

爬到高一點的地方往下看苔蘚,我還是不懂苔寺的美名從何而來



我帶著失望爬完了高坡,到最高處隨便看了看,跟阿木說我覺得實在很普通
阿木安慰我說沒關係啦也算是特別呀,所以我們慢慢下山直到拐了一個彎以後,美景突然躍於眼前
  
 

接下來的部份都是一片平坦,我想像中的苔寺終於在面前展開

 

阿木和我紛紛讚嘆起各種不一樣的苔蘚,很多品種真的見都沒見過,毛茸茸地鋪在地上



不同品種的苔蘚深深淺淺地拼在一起,像是自然的地毯 
  

  
 


淺淺的池裡停了一艘小船,我並不真的認為它是拿來使用的,靜靜地靠在岸邊,也許是種禪意



光這裡的池子我就拍了好久,隨便拍都是美圖,鮮綠色的苔蘚在陽光下濃濃淡淡,小船在池裡安靜,池上有橋,一片詳和



池的形狀並不規則,但是每一個角度都無法割捨,夢窗疏石的高明手筆完全可以顯見



看起來極為原始,不太像是一座寺廟應有的庭院



就是為了保有這綠到極致的美感,才需要這麼大費周章的申請程序,需要入園前還要抄寫心經,不然無法靜下心來仔細品味
  
 
 
 


 
橋早就沒有人在行走了,上面生了厚厚的青苔,在禪宗裡,苔代表著心中了悟的痕跡
 


夢窗疏石的下庭園部份比起上庭園部份廣闊許多,上庭園所常見的石塊枯山水等在下庭園都很少見
這樣的創作理念在同是出自他手筆的天龍寺亦可以看見,這種上登高,下臨水的上下庭院模式以夢窗為濫觴


  
 
 

我嘗試著要入鏡,不過每一張都很失敗,想來是因為苔蘚即是主角,我是多餘


 
因為人少所以我緩慢地拍照,每一個角度都想拍下來


  

靠近池水的苔蘚似乎比較濕潤,也可能是我的錯覺
苔蘚在日本庭院裡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它代表了靜與清的形象,亦或說是空與寂的情緒


  

西芳寺本來並不是故意要栽種這麼多的苔蘚,只是戰亂與洪水過後,這裡荒廢,時間流動的速度和塵世不同
等到再次想起這座寺廟時,除了參道和當初夢窗擺的石組以外幾乎都爬滿了自行生長的苔蘚,然後成為一大特色



看到正在維護庭院的工作人員腳上都套了腳套,大概是怕踩壞這珍貴的自然景觀



如果乍看這照片,根本無法想像這是一座寺廟的庭院吧,這就像是深山裡的某一角

 

我在下庭院整整拍了兩個小時,這是個很容易忘卻時間流逝的地方
也許是因為我跟大家選擇了相反的路線走,更能體會寧靜的美,大部份遊客多半沒有選擇爬上山,僅在下庭院瀏覽
  



無意間的錯誤,某個程度也象徵了我的人生,走過死亡幽谷後,如今我的心境爬滿了苔與悟

 

我問阿木說值得嗎,她說很特別,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三千元拜觀費這麼貴,卻沒有聽過誰說覺得不值得的



我想照片真的沒有辦法完全表達內心的感動,眼睛是上天給的最珍貴的禮物,比起照相機精密太多了

 

整座庭院充滿了自然的感覺,沒有刻意安排的人工味,也許夢窗疏石就是要我們邊散步邊體會禪意
  
 
 
 



極樂世界的美,對照於艱難險峻

 

最後決定不擺任何自己的自拍照,免得我諧星般的氣質,破壞了整篇的美好
有機會的話,提前寄個明信片申請,也許在光與影當中,禪機悄然來到   
 
 
 

arrow
arrow

    毛頭小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